4月18日,豆友“室内滂沱”在豆瓣发动态,称自己的影评无法在评论区显示,可能和《大宋宫词》写高分短评的用户被豆瓣官方限制有关。他在动态中为自己“辩护”,强调自己绝非影视相关从业人员或营销人员,打四星是根据前几集的实际观看感受和对导演李少红的期待,不能因为粉丝数量多或打四星高分,就被划为垃圾号。
在这条动态下边,有豆友表示遇到了和“室内滂沱”一样的情况,并质疑单纯根据打分判断账号性质的合理性,提问“难道打两星就不是营销”?
还有豆友据此联系到前不久因告密举报问题引发的《休战》事件。在那起事件中,有豆友因为对乌拉圭作家马里奥•贝内德蒂的长篇小说中译本《休战》写下一条差评,被写信举报导致校方介入,随后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豆瓣“一星运动”。最终,豆瓣官方下场,将《休战》一书的页面锁分删评,称豆瓣不欢迎“辱骂或不友善、泄露他人隐私、刷屏、影响评分公正性、发布与作品或讨论区主题无关的内容等”。
但与《休战》事件中大多数豆友们对官方下场行为表示反对不同,“室内滂沱”的申诉并未博得太多同情。很多豆友表示,针对《大宋宫词》条目下的水军刷分现象,支持豆瓣官方调整相关条目的评分,也支持官方处理有关账号。“短评内容与水军相似”“没看完打高分是误导观众”“被误伤也不难理解”,类似评论,成为豆友中的主流。
两起事件都是官方入场,何以豆友们的态度差别如此之大?
虽然官方入场都是因为评分公正性受到影响,但在很多豆友看来,“一星运动”和“水军刷分”性质完全不同。一星运动是每一个真实用户基于自己的正当权力进行打分,是自主的,没有逾越豆瓣社区建立的平台规则。而“水军刷分”不但有资本方介入,且一个用户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小号,是用非正常手段来改变评分,所以,对该部分账号进行处理理所应当。
另外,多数豆友会自我代入“弱势”立场,比如个体读者、新人创作者等。因此,《休战》事件中的一星运动早已不是聚焦事件本身,演化为“弱势”群体对“强权”一方(出版机构、圈内KOL等)的抵抗。这种情境下,豆瓣官方的锁分删评行为,无疑被视为助力强权一方,利用官方权威强制堵住个体的发声渠道。而在《大宋宫词》水军刷分事件中,大部分的豆友显然和豆瓣官方秉持一样的立场,比起豆友们为反对水军一个一个打一星,官方的统一处理要解气得多。
尽管我对此报以理解,但这样的理解依然不能回应一个核心问题,即所谓官方对疑似“水军”账号的处理也是“以强权对强权”,本质上和对《休战》主页的锁分删评没有什么不同,都是权力对内容的把控、对自由的侵犯,那么,前者凭什么比后者来得高尚?
但现在,豆瓣已经顾及不到这一层面了,正如豆瓣官方号“豆嬷嬷”回应的,“虽然水军刷分的行为不会对豆瓣评分有实质的影响和撼动,但这种行为对豆瓣社区公正客观的评价氛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。”
直至现在,豆瓣作为社交平台,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依然无可替代,它早已成为内容营销方必须争取的一块阵地。当越来越多的营销力量涌入,意味着豆瓣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威胁。那么多评论打分中,到底有多少来自用户客观真实的评价,有多少来自水军的刷分,我们不得而知。今年315时,“雷达财经”曾做过一篇豆瓣刷分产业链的文章,指出标注为“豆瓣业务”、“水军”等名称的数个千人群中,一元即可点赞,小组发帖价格10元到20元不等,高价值账号甚至要上万一条。
此外,肉眼可见的是,这两年发生在豆瓣平台的“一星运动”似乎从未如此频繁。有豆友整理了一篇《豆瓣一星运动实录》,在他的统计下,从2020年至今,豆瓣发生了《掬水月在手》著作权纠纷、教授王雨磊涉嫌性侵、林更新怼网友等引发的20多起一星运动,涉及范围或大或小。公允地说,在资本想方设法占领豆瓣的同时,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失去就事论事的能力,一星运动成为立场、阵营的交锋,唯独内容本身,不再受到关注。
显然,这些都是此次豆瓣官方展现出强硬姿态的原因。因此,尽管在官方未下场之前,就有豆友识别出《大宋宫词》的高分短评真相,一波一星运动随之而来,我相信即使在没有豆瓣官方下场的情况下,从中长期来看,《大宋宫词》的豆瓣评分也会回归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状态,但比起豆瓣亟待拯救的平台氛围和客观打分,官方等不及了。